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绥化学院报
    校报的记忆 挥之不去
    发布者:黄龙斌 来源:  日期:2015-06-23 00:00:00

    从03年毕业算起,我已经离开学校13年了。这13年中,我回过母校三次,每次都脚步匆匆,没有详细地看一下她的变化。

    最近一次回母校是5月底,我和一名同学同行,是送别在校报结识的王敬峰老师。我们是从黄河南路校门走进学校的,当时大约是清晨6点钟。那天天气不错,空气也很清新,校园里有很多人晨跑。路过老图书馆时,我还和同学谈起,最初的校报是在这里。

    在学校3年,记忆比较深的可能就是校报的那间办公室了。从校报刊登2000年军训的消息开始,我几乎每天都会去校报,那时校报在老图书馆4楼,一间七八平米的办公室,只有米晓燕老师在那里办公。每逢报纸出版之前,我就过来帮忙,也学会了改稿、画版、排版、校对等一些基础出版流程。也是因为校报,结识了一些文学青年,现在回想起来,虽没有像他们走文学路,但当时他们的一些观点,对我还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大约半年后,校报办公室搬到了汇文楼六楼,我们的班级也在这幢楼的四楼,往来的次数就更多了起来。也是在那时结识的王敬峰老师。

    当时,王老师调任校报编辑部主任。第一次见面,他就对我们几个学生编辑说:“校报出版,你们比我有经验,但写稿你们还差得远,以后要相互学习啊”。一句话消除了陌生,也拉近了距离。此后的1个多月,王老师和我们几个学生编辑,几乎每天要加班。王老师要求很严格,稿子写了改,改后再改,最初的那期校报,几乎都是他改了几次才签发的。也是在面对面的交流中,学会了很多写作知识和表达技巧。每次报纸出版,我都跟随王老师去绥化日报印刷厂,反复校对几次。每次签完版,我们都一脸轻松,王老师更是高兴,带我们打车满城找好吃的。

    此后,去校报几乎成为了我校园生活的一个习惯,除了上课,我几乎都在校报。或在那读书,或在那上网,或在那看着窗前的那盆君子兰发呆。其他人找我,也都会去校报先看看。

    忙碌的日子过得就是很快,一期一期的校报出版让3年很快过去了。学习期间高方、林超然、姜超等老师的指导,在校报3年的实践,使得我毕业后从100多人中成为当时黑龙江晨报唯一录取的文字编辑,几年后去湖北一家报社,也是当时采编部门唯一的一个专科生。经历了近10年的纸媒工作,到已成为主流的网媒,和新兴的微信、头条号等自媒体,我的学历还是专科,这虽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但更能感受到校报那几年的经历的重要。

    离开学校和校报13年了,校报就是大学的一段重要记忆,挥之不去。

    (王海坤,2000级学生记者,现为腾讯网哈尔滨房产频道副主编。)

上一篇:十年

下一篇: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