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我从大学毕业,走出青涩的校园,踏上工作岗位。这一年里我常常回忆起大学的生活,回忆多了,便发现那珍贵的四年里,印象最深的,都是与校报有关的时光。这些时光拼接起来,像是一道长长的台阶,前方能看到日出和云海,每走一步,都比昨天站得更高一些。
我清楚地记得,2010年的某个晚上,那是参加校报笔试的前一天,我看了整整两个小时的报纸。那张报纸是我从校报聘收记者的宣传点上拿的,《绥化学院报》五个大字潇洒庄重,报纸上密密麻麻写着学校的近况。薄薄的一张纸被我小心翼翼地对折了三下,夹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里带回宿舍。那天晚上我仔细研究了报纸,从标题到内容,从语言特色到栏目类型,把自认为能够学习的东西都记在了脑海里——那是我第一次认真探索“新闻”是怎样的体裁。
后来我顺利成为了校报记者团的一员,看到结果的那一刻,我心里的沾沾自喜瞬间发酵,以为自己的写作一定达到了相当好的水平,那两个小时的学习足以应付校报的考验。但在成为校报记者后不久,我的那点沾沾自喜便被拦腰折断。那是成为记者团一员后参与的第一次活动,张爱玲老师为大家上新闻培训课。这堂极为生动有趣的课我津津有味地从头听到尾,却没意识到自己不过是沉浸在老师生动有趣的语言和故事中,并没有对课上的知识加以思考。课后,记者团的师姐让我写一篇有关这次培训的消息,那一刻我懵了,如此丰富的信息量,我应该写哪些?我悻悻地坐在电脑前,将所能回忆起的都写了下来。将作品拿给学姐看时,她皱了一下眉头,说:“你只是把你看到和听到的东西都堆砌在一起,可是你用心观察和思考过吗?”一句话,让我顿时明白了我与成熟的校报记者之间的差距,那点沾沾自喜像疯长的杂草,被人推平了——那是我进入大学后第一次明白,我并没有自满的资本,我要学习的太多。
第一次写长篇的通讯,我才知道当记者要对生活充满热情与关注;第一次参与报纸的排版编辑,我才知道一个看似简单的工作要凝聚许多心血;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正在进步,我才发现校报的老师与伙伴在我迈上台阶的过程中给了我多大帮助……
当我终于从大一的青涩走过大四的丰收,我已积累了厚厚一沓报纸,每张报纸上都有我的名字。它们像我那台阶两旁的里程碑,上面刻着我一点一滴的进步,若真要细数一点一滴,也许几天几夜也讲不完。我知道,我的身上已深深打下了校报的烙印,未来行走的每一步都有校报的影子,而校报如同一个博学而包容的长者,陪伴着一批又一批像我一样对他充满敬畏和热爱的学生不断成长。
(铁晓蓓,2010级学生记者,现供职于广西建工集团第五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