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是一个听上去很长,走过来很短的时间。我的母校,我的老师,我的同学,我的校报编辑部,你们都还好吗?
这十年,我从绥化走到了北京,又从北京来到了深圳,却再也回不去原来的地方。曾经,是多么渴望能够留下来,守住那些温暖和情谊,不再走远。
这十年,物是人非,我们都不再是当年的自己,故人竟然无缘再见,骤然离去......
王敬峰老师,对不起,学生没想到这一别竟再也无缘相见,愿您一路走好!他日,我们这些人天上再见吧!
感谢吕霞的约稿,让我有机会整理和回忆,有机会以十年前的方式与大家再次见面,依稀记得我当年毕业时最后发表在校报的文章的标题是《梦在北京》,讲述了我毕业前夕去北京求职的经历,也表达了会再去北京的愿望。
我在2009年春节前夕回学校看望故人,见到了几位恩师,还有校友,且在吕霞的寝室住了一晚。吕霞说,我们都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她说曾经我们在校报聚会畅聊,我说过我要到外面的世界去闯一闯,而她想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安稳的生活,最后,我留在了深圳,而她留校了。吕霞可能并不知道,我当年也幻想过可以留校,做一个大学老师,与恩师,校友和师弟师妹们朝夕相处,可惜,那时候或者现在,想要留校有多难啊!
在吕霞的描述里,我看到了当年那个信心满满,野心勃勃的自己,其实,我的自信和野心与母校的认可和栽培不可分割。
在校期间,我们校报编辑部的记者、编辑常常参与学校的各种大事件,这常常使得我觉得自己与众不同,任务艰巨,每一次都极其认真地完成任务,每当以校报记者的身份去采访时,心里都是美滋滋的。
当时的高方老师,既美丽又善良,最重要的是严谨而认真,我们在她的带领下飞速成长。
当时的常晓红老师,温和友善,也才刚刚毕业,与我们打成一片,就像我们的大姐姐。
那时候,除了上课的班级,我基本都喜欢呆在校报编辑部,那时候就觉得编辑部像自己的家,非常有归属感。
如今,我在深圳,挺好的。这是一个年轻人聚集的城市,潮气蓬勃,每个人都觉得不努力就会退步,天天喊着压力大却谁也不肯离开。而我,在这个城市有了自己的家、工作和朋友,跟很多的年轻人一样,依然很努力,有梦想,有目标,有冲劲。我希望未来的十年,我可以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所以,我们都要清楚自己要什么,适合怎样的生活,然后认真选择,坚持不懈。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所以,无论是刚刚入学的师弟师妹,还是即将毕业的师弟师妹,不要把大学当作休息场,大学恰恰是最需要努力的阶段。感恩母校的培养,给我锻炼自己的机会。
借此机会,特别感谢姜超老师的发现和推荐,让我有缘进入校报面试、笔试和最终被录取。因此,与大家结缘。
特别感谢王立宪老师的写作指导,如今我依然时常会写诗,虽然很少发表,但对文字热爱依然。
感恩母校,问候当年在一起的兄弟姐妹,祝福大家!
(杨艳丽,2001级学生记者,现供职于香港阳光心理咨询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