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校园文化
    绥化学院“十二五”校园文化发展建设规划
    发布者:刘鹏程 来源:  日期:2013-03-07 00:00:00

    一、客观基础

    (一)“十一五”期间校园文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学院注重内涵发展,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围绕育人中心,全面优化育人环境,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加强物质文化建设,校园环境显著改善。“十一五”期间,学院的建筑规划、布局、内设配置都力求体现“人性”化氛围,把校园建成师生“成长的乐园、进步的学园、温馨的家园”。校园内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碑亭相称,师生自觉接受了情操的陶冶、心灵的净化和人格的升华,优雅的环境起到了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我院目前有文体场馆10余处,包括礼堂、报告厅、展览厅、音乐厅、体育场、4处风雨操场、乒乓球馆、教职工活动室、大学生活动中心以及各系单独的职工活动室。这些场馆利用率很高,室内场馆每天按时开放,并有专人负责维护。学院还建有具备多媒体演示功能的教学大楼、仪器设备先进的实验大楼、藏书丰富且具有电子检索及阅览功能的现代化图书馆、与互联网相连接的数字化宽带校园网络等多项教学、科研设施,建有环境优良、服务和保障功能完备的学生公寓、餐饮中心、购物超市、洗浴中心、运动场馆等多项生活、休闲设施。除此之外,学院增设了人工湖、文化石、校园警示语、宣传橱窗等人文景观。为提升学院整体形象,集中开展了视觉形象识别系统推进工作,统一了学院标准字、标准色、制作了路标路牌、校旗等。如今的校园景色四季如画:丁香吐芳、草木滴翠、彩叶漫舞、雾凇垂枝……这一切,都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影响着师生,陶冶着师生,提升着师生。

    加强精神文化建设,育人环境进一步优化。一是在理念文化建设方面,自升本以来,学院结合办学实际,确立了“厚德载物,经世致用”的校训,强调修身立德、学以致用,既葆有优良传统,又与时俱进。并在全院师生中广泛征集校徽、校训,并通过各种方式投票最终确定。校徽以象征汉字“用”为元素,设计理念突出了“建设应用型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二是以制度建设为载体,形成学校制度文化。“十一五”期间,学院在原有制度基础上,重新制定了《绥化学院党委常委会议制度》、《绥化学院校长办公会议议事制度》、《绥化学院落实“三重一大”制度》、《绥化学院举办形势报告会和哲学社会科学报告会、研讨会、讲座管理办法》等108项规章制度,通过加强制度文化建设,保障学校教育有章、有序和有效,以此达到先用制度来强化,后用文化来内化的目的。三是在行为文化方面,学院确立了“双师型”育人目标,在教师管理中着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全面贯彻落实《绥化学院师德建设实施意见》,举办“师德论坛”,评选师德建设先进个人,广泛宣传师德建设宣传典型,榜样示范,全员育人。继续深入落实《关于加强学风建设的意见》、《绥化学院教师行为规范》,制定学院教师师德规范,发挥“教师无小节,处处为楷模”的师表形象示范作用,培养教师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和以身作则的表率精神。在学生教育管理方面,为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培养从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每学期都举办职业技能大赛、原创诗歌朗诵会、演讲比赛、校园主持人大赛、课本剧大赛、职业规划设计大赛、寝室文化艺术设计大赛等多种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成长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学院还在全院范围内开展了书香校园活动,让“多读书,读好书,我读书,我快乐”的理念深深扎根在全院师生心中。学院建立了“阳光讲坛”,先后聘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或厅、局级以上政府官员,或大中型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及校内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作报告(40)余场,深受广大师生欢迎;每年一次的校园体育节和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已经固定为重要节日。活动内容涵盖学术讲座、文化艺术活动、专业技能比赛、征文、演讲、书法、绘画、各种知识及礼仪比赛等。弘扬了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主旋律,培养了师生的文化素养,浓厚了校园的文化氛围,也提高了大学的文化品味。

    加强管理和投入,和谐魅力校园初具规模。“十一五”期间,学院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作为创建特色学院和提高师生素质的重要载体来抓,加大资金投入,完成了实验楼建设,教学楼的改建、餐厅和学生公寓的新建及校园绿化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学校还增设了人工湖、文化石、校园警示语、音乐厅、阳光讲坛、校史馆等,体育馆开工奠基,这些作为校园文化硬件建设的一部分,保证了育人环境功能的提升。

    (二)优势、特色

    “十一五”期间,学院以贯彻落实黑龙江省高教强省建设规划为契机,充分发挥多科性应用型大学专业和人才聚集优势,积极主动为绥化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形成了寒地黑土文化研究特色。2009年6月,成立了绥化学院陶艺研究所,该所设计制作的黑陶工艺品在哈洽会和深圳文博会上,受到好评,与绥棱县工艺美术协会合作申报的“绥棱黑陶工艺制备技术与应用”,获绥化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寒地黑土经济与文化研究,已成为我院服务地方的大事大项,部分研究成果已走在省内同类院校的前列。如,绥化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寒地黑土区土壤退化状况与保护,绥化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区域旅游规划与旅游文化研究,农业地区新建本科院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寒地黑土文学与文化研究等。这些研究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原创性,填补了我省在该领域研究空白。依托寒地黑土经济与文化研究所,突出地方经济与文化研究特色,通过设立寒地黑土项目、加大经费支持、论证重点选题等措施,寒地黑土经济与文化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在绥棱黑陶、北派二人转、望奎皮影戏、海伦剪纸等区域内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与应用研究方面位居省内前沿。

    (三)存在问题与不足

    (1)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个别单位、部门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形成共识,特别是对新形势下校园文化活动的特点缺乏专门的研究和部署,将思想局限在校园文化仅仅是搞搞活动,忽视了校园文化对学生成长的导向、塑造、调适、娱乐等功能,制约了人才培养途径的拓展。因此普遍存在着计划不能完全实施、教育效果不明显等问题。

    (2)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工作和思想教育上。目前还存在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等倾向,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只是学生工作部门和思想政治部门的工作而与教学部门以及其他行政管理部门无关或相关性不大,教师和干部职工没有意识到自身对校园文化建设也负有为人师表的使命和责任,认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学生,把校园文化建设看作是对学生课余生活的管理方法和手段。这些现象使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专业设置、师资配备、课程开设等割裂开来,极大地限制了校园文化功能的发挥。

    (3)校园文化建设层次普遍较低。目前,我校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偏窄,阻碍了校园文化建设向高层次方向发展。在规划的前瞻性上还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在提高文化场馆利用率方面还存在不足。部分教学、生活设施短缺、简陋,影响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也给学生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为学生管理和安全带来隐患。

    (4)资金投入有限。

上一篇:我校第三次获得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

下一篇:我校再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连续四年荣获国家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