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理论学习 > 权威评论 > 正文 权威评论
    面向未来的赶考——习近平总书记指导河北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回访记(二)
    发布者:刘鹏程 来源:  日期:2014-03-24 00:00:00

    考题之四: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

    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

    ——习近平

    夜阑人静。

    走出塔元庄,回首远望,农家新居的灯光如点点繁星。

    这一天是农历大寒,刚才采访时,村庄似乎还沉浸在半年前那个夏日的热烈之中。

    习近平到河北指导教育实践活动,期间重访塔元庄。他的一举一行、一言一笑,村民回忆起来,仍是那么清晰,仿佛就在昨天。

    这次重访,乡亲们并不意外。

    “他上一次来咱这儿是2008年,那时就说下了:‘过个三五年,等你们新楼盖好以后,我一定再来。’你看,这不就来了嘛?”村支书尹小平说。

    “总书记来了!”

    “总书记好!”

    2013年7月11日上午,习近平出现在塔元庄街头,村民纷纷围了上来,大声招呼着。

    “老书记好!”一声特别的问候从人群中传来,习近平转过身,微笑着把手伸向这位村民。

    喊“老书记”的是67岁的章同兵,30年前就见过当县委书记的习近平,还记得当时的招待饭是大饼、油条、豆腐脑。

    我们问,如果现在让你来招待总书记,用什么饭菜?

    章同兵脱口而出:“当然还是家常饭。”

    这使我们想起正定一些老干部的回忆,当年,县委书记习近平每天和大伙儿一起蹲在大树下吃饭,左手三根指头托着碗,无名指和小拇指夹着饼,右手拿筷子。秋高风急,尘叶飞扬。偶有树叶落到饭碗里,他吹掉叶子,接着吃;尘土落到饭碗里,他剔掉尘土,接着吃。

    所有这些,正如尹小平所感受的那样,固然时光穿梭、岁月流淌,总书记那种源自泥土的人民情怀和百姓本色依然如故。

    “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

    教育实践活动中,习近平要求全党重新思考,认真作答。

    这似乎是一道简单的考题。

    这又是一道极难回答的考题。

    有人用生命去回答。焦裕禄倒在了带领百姓治沙的路上。

    有人用挚爱去诠释。孔繁森最喜爱的名言是: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

    有人用心灵去感悟。杨善洲常说:“多想一想我们的工作怎么样,有没有对不起党和人民的地方。”

    ……

    时代考卷上,共产党人为什么必须答好这个考题?

    习近平说,如果领导干部弄不清“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如果“四风”问题蔓延开来又得不到有效遏制,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党和人民群众隔开,就会像一把无情的刀割断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回塔元庄“接地气”,到西柏坡重温革命史,与群众交流座谈,参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指导河北教育实践活动,习近平一直在思考,如何在新时期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

    教育实践活动中,党员、干部在反思中作答。

    2013年7月22日,栾城县北屯村。石家庄市委书记孙瑞彬来到自己的联系点,一下车,村民迎上来:“书记啊,平时都见不到你,这回可看见了。”

    村民说得很真诚,可孙瑞彬的脸“刷”就红了。他反思:“我看到了平时离老百姓有多远。”

    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上,常委们谈感受:

    过去步行或骑自行车下乡,同群众一条板凳聊天,一个锅子吃饭。现在进出小轿车、空调房,成天看材料、批文件,自以为对群众了解,实际上已同群众拉开了距离。

    是什么让我们疏离了群众,又是什么让我们疏离群众后还没有自觉呢?

    驻村干部钟学荣对此有所感悟。

    滦平县南大庙村以前也曾来过帮扶干部,可大多打个照面、摆个样子,就再不见人影。初见钟学荣,村里的王秀荣大娘突然冒出一句:“你不会也是打个旋儿就跑了吧?”

    那天,王大娘给他送来野菜玉米面饽饽,说:“野菜有点苦,但眼下这节令吃了能败火。”

    后来,驻村干部扎根在村里,为村民打井、解决吃水难问题,以实际行动赢得了村民的称赞。

    钟学荣在日记里写道:“野菜,苦在嘴里,败的是身体的实火;驻村,苦在身上,泄的是心中的虚火。”

    如习近平所言,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正是要泄掉党员干部身上的虚火、邪火,这样才能接上淳厚地气,在胸中养起浩然正气。

    “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

    教育实践活动中,共产党人在行动中作答。

    按照总书记“眼睛向下、为人民做事、多雪中送炭”的要求,河北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共计46万多条。还请基层代表“当面锣、对面鼓”地给省委领导提意见。

    一条条意见,就是一道道考题。

    石家庄市桥西区新石南路第二社区,曾是一个垃圾成山、下雨成河的地方。群众反映过,居民建议过,没见领导来过。

    去年夏天,桥西区包社区干部带着施工队来了,昔日垃圾山成了休闲绿地。

    63岁的居民高风笑着说:“我不是太了解群众路线活动,只知道共产党为我们办了实在事,这就好!”

    ……

    多年积存的问题在解决,曾经的距离在拉近。

    在阜平骆驼湾村,我们走进69岁的唐宗秀家。

    土坯房低矮简陋,在深冬里显得破败而冷清。一进屋,女主人把水壶提起,通红的炉火“腾”地蹿了上来。

    一年多前,习近平曾坐在这炕头,与唐宗秀拉家常。

    “总书记都问你些什么?”

    “问我一年下来有多少收入,问粮食够不够吃,问过冬的棉被有没有,问取暖的煤够不够,问小孩子上学远不远,问看病方便不方便……”

    这是唐宗秀家最珍贵的一张照片:狭窄的土路上,习近平挽着她和另一位村民,走着,说着,笑着。两侧墙面斑驳脱落,午后金色的阳光斜照在他们身上,把长长的身影投在路旁的积雪上。

    党的最高领导人和两位普通农民,三人相携前行,如同迎归了回乡串门的亲人。这画面,不禁让我们怦然心动,它不正是“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所包蕴内涵的精妙图解吗?不正是“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道考题的最佳答案吗?

    笼罩他们的阳光是那样温暖,一如此刻我们眼前的炉火,穿透了隆冬的严寒,穿透了小村的贫穷,穿透了山野间沉寂的岁月……

    “赶考”永无止境

    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正在征程中。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所有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要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努力交出优异的答卷。

    ——习近平

    65年前,共产党“进京赶考”前的那段对话,至今犹在耳边:

    周恩来说:“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

    毛泽东说:“退回去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字字千钧,意味深长。

    赶考,赶考,65年来,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如今正走在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中国取得巨大进步,但挑战更加严峻,考试仍未结束。

    这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场考试。

    及格没有?能否优秀?

    我们尝试着请河北省基层干部群众为党风现状打分。

    塔元庄会议室里,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热烈。

    “95分。”大部分村民众口一词,打出了高分。

    “我给100分。”村民刘朝快人快语,“我亲眼见到了总书记,他接地气。我们党有希望。”

    “王韶华书记,你打多少分?”

    这位正定县委书记思索片刻:“打90分吧。”

    “那10分是怎么扣的?”

    他说出自己的理由:“一是经济转型离群众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二是党风改善有了好开端,还不等于好结果。三是改善民生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大气污染,就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

    在另一个场合,何玉等三位正定县老同志打了80多分——“良”。

    “我要留点余地。”何玉解释说,“人们有一个担心,担心今天抓作风力度大,明天会不会又没劲儿了;大伙儿有一种盼望,盼望好作风能长久坚持下去。”

    谈到这次教育实践活动,大家普遍给党风加了5分。

    5分,不算多,也不算少,从中看到广大群众对这场考试的肯定,以及对未来的期待。

    ——面向未来的赶考,共产党人必须心怀历史的忧患。

    2013年7月11日,在西柏坡,习近平告诫全党同志:要居安思危!

    旧居、军委作战室、二中全会旧址、九月会议旧址,一座座土坯房,虽泥灰匝顶,却备感亲切。置身其中,与历史对话,与先辈交流……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枣红色的展板上,毛泽东65年前留下的这两句话,让习近平陷入深思——

    “这里面,包含着对我国几千年历史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包含着对我们党艰苦卓绝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包含着对胜利了的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对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刻忧思,包含着对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深刻认识”。

    ……

    历史孕育着真理,往日的教训转为后世的鉴戒。

    2012年,在主持党的十八大报告起草工作时,习近平主张写下这样一段话:“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新的国内外环境下,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挑战不断;

    新的发展阶段中,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暗流涌动。

    “杭州雷峰塔是怎么倒掉的?”

    在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上,谈到作风建设,习近平突然这样发问。

    接着,他作出分析:

    “就是因为去捡砖的人多啊,今天你拿一块,明天他拿一块,最后塔就轰然倒掉了。倒下来是顷刻之间的事,但过程是渐进的。”

    他语重心长地说:“有的事,总觉得不是燃眉之急的事,但恰恰是危亡之渐啊!”

    ——面向未来的赶考,共产党人必须肩负起时代的重任。

    从党成立的那一天起,共产党人就踏上了赶考的旅程。为了答好这份考卷,多少先烈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为了考出一个好成绩,多少共产党人殚精竭虑、鞠躬尽瘁!

    时代已经给出新的考题。

    习近平说,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打仗,新中国的成立已经说明了;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搞建设搞发展,改革开放的推进也已经说明了;但是,能不能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坚持住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需要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继续作出回答。

    在西柏坡,习近平谈到当今时代的考题:“中国梦,两个百年,我们正在实现第一个百年的征程中,这是有时间表的,考试仍在继续。”

    对于这场考试,他有着清醒的自觉:“我们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接过了党、国家、人民交给我们的沉甸甸的接力棒,我们一定要接好这一棒。”

    ——面向未来的赶考,共产党人必须引领民族的希望。

    作风在抓,风气在变。

    干部群众评价,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开新局、树新风,给中国带来新气象、新希望。

    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中,其他中央政治局常委深入联系点,实地调研,给予有力指导。

    李克强指出,集中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更好落实,使人民政府为人民性质更好体现。

    张德江强调,要让群众成为中国梦的实践者和受益者。领导干部要善于换位思考,站在群众立场上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

    俞正声指出,发扬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整风精神,把问题摆清、把差距找准、把方向定明,达到自我净化、自我革新的目的。

    刘云山强调,群众的意见就是我们的镜子,百姓的期待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要对照群众意见找差距,对着群众要求去整改。

    王岐山指出,以落实八项规定、改进作风的新成效,赢得群众支持,坚定群众对党的信心,巩固党同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

    张高丽强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

    ……

    面向省以下机关单位和基层组织的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已经展开,涉及单位和人员范围更广、领域更宽、数量更大,与群众贴得更紧,解决的问题更实际,必将对新时期党的建设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习近平指出,贯彻群众路线没有休止符,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在与记者座谈时,正定老干部王志敏对追梦充满希望。他激动地站起来说,现在中国的希望,就像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就像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

    他引用的,不正是毛泽东当年对中国革命胜利的壮丽展望吗?

    此刻,我们不禁想起习近平和中央政治局其他常委集体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谈到“中国梦”,他说出了回响在时代上空、让国人为之振奋的那句话——

    “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早春时节,滹沱河水苏醒了,从太行山麓向大海奔流,西柏坡的山岭生机萌动。

    一路向前,一个朝气蓬勃的未来正在向我们招手,一个百年魂牵的梦想就要实现!

    (新华社北京3月23日电 记者李从军、赵承、李柯勇)

上一篇:标注现代化的新高度—— 论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下一篇:面向未来的赶考——习近平总书记指导河北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回访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