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形势政策 > 教学安排 > 正文 教学安排
    2023年上半年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
    发布者: 来源:  日期:2023-03-07 09:45:03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及时开展重大问题宣传教育,引导大学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努力做新时代好青年

    1.新时代10年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告诉我们,拥有坚强的领导核心、科学的理论指导是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要标志,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根本性问题。新时代10年的伟大实践充分证明,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决定性因素,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两个确立”是党在新时代取得的重大政治成果,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和共同意志,是我们党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正是因为有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全党才有了“顶梁柱”,14亿多中国人民才有了“主心骨”;正是有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才有了思想上的“定盘星”、行动上的“指南针”;新时代的伟大变革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取得的。

    2.为什么说“两个确立”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的中心任务。“行百里者半九十”。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必然要面对各种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必须有坚强的领导核心领航掌舵,必须有科学的思想理论指引方向,才能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历史主动。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大党大国来说,只有坚定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才能把全党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进而把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起来,形成万众一心、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只有毫不动摇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才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开辟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3.如何正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

    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战略支撑;特别是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党的领导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我们党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主人翁精神。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所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4.大学生如何成长为新时代好青年?

    伟大的“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青年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变革 的急先锋。中国共产党本就是由一批热血青年创立,党的青春基因与生俱来。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大多数都是在青年时代就满怀信仰和豪情加入了党组织,并为党和人民奋斗终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为广大青年成长成才、干事创业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也决定了新时代中国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代。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 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大学生要自觉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教学中,要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学生深刻认识,新时代的实践充分证明,“两个确立”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作出的重大政治抉择,是取得伟大变革的最根本原因,“两个确立”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最新重要论述,引导学生深刻认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认清当代青年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帮助学生牢固树立成为新时代好青年的自觉自信。

    二、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 深刻感悟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

    1.为什么说全国“两会”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会议?

    2023年召开的全国“两会”,是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起步之年举行的重要会议,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备受国内外瞩目。要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结合起来,了解政府工作报告关于今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举措和重大任务,更好领会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更加积极主动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

    2.全国“两会”为何突出强调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

    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国内发展也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以高质量发展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破解难题、再造新优势。要结合学习贯彻政府工作报告,帮助学生了解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

    3.如何理解“两会”是体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大会,是汇聚全党全国智慧和力量的大会?

    全国“两会”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是“国计”与“民生”直接对话的窗口,是党心民心交汇、国策民意共鸣的重要平台。从全国“两会”代表关注的热点问题,到两会的民主形式,再到反映民意的实质性重大举措,都充分反映出“两会”是体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大会,是汇聚全党全国智慧和力量的大会。要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论述,引导学生了解“两会”的制度安排、运行程序、重大成果,深刻理解我国民主制度的优势和实践成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教学中,要紧密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内容,学习领会“两会”精神,引导学生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际等多维角度,加深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要紧密结合全国“两会”讨论的重点热点问题,引导学生深入认识当前国内外形势和任务,了解党和国家年度重大政策举措。

    三、正确把握当前我国经济形势,深入理解我国经济发展的韧性,坚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信心

    1.如何看待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挑战?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依然错综复杂,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加深。这种现象,既有世界经济长期低迷的因素,也有我国经济自身的原因。要引导学生清醒认识,越是在形势复杂之时,越要科学把握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辩证关系,全面了解我国经济发展的韧性和优势,增强对我国经济发展整体可控、长期向好的信心。

    2.2023年经济工作如何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

    新时代10年,中国经济巨轮穿越惊涛骇浪,取得彪炳史册的发展成就,这是中国经济砥砺前行的最坚实基础。同时,我们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有产业体系配套完善的优势,更有勤劳智慧的广大劳动者。疫情防控措施优化、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叠加发力,2023年我国经济运行有望实现整体性好转。在具体政策方面,主要包括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

    3.如何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运行?

    对于中国这么大的经济体,保持经济平稳运行至关重要。只有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有效保障民生,才能从容化解风险挑战,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优势。我国经济具备稳定增长的条件,通过努力,推动经济增长回到潜在增长水平,进一步提高质量效益。重大举措主要包括:着力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着力发展实体经济,依靠创新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提升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大力度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更大力度促进外资稳存量、扩增量,培育国际经贸合作新增长点;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兜牢基本民生底线,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增加多元供给,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4.如何看待2023年大学生就业形势?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2023年我国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高校毕业生总规模预计达1158万人。在人才竞争和就业压力愈演愈烈的大环境下,大学生要及时关注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新动向,既要实事求是分析就业形势的复杂性,又要看到2023年我国经济总体回升带来的希望和机遇。全面了解各级党和政府落实就业优先政策的扶持举措,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增强干事创业信心,拒绝“躺平”“佛系”“啃老”、眼高手低等不良心态。

    教学中,要紧密结合党的二十大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要紧密结合我国经济运行发展的整体形势,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国家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宏观战略、整体布局以及2023年“开局之年”振兴经济的重要举措,及时调适就业期望值,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积极求职,积极就业。

    四、正确看待三年伟大抗疫斗争的历史性成就及其伟大贡献,理性对待关于疫情问题的不同声音

    1.为什么说疫情是全人类共同的灾难,防控疫情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

    纵观历史,瘟疫是人类生命的最大威胁之一。“一部世界文明史也是同瘟疫斗争的历史”。伴随全球化进程,一种普通疫情暴发都可能成为威胁整个人类社会的公共卫生事件。目前仍在全球流行的新冠病毒,给人类的生命健康和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威胁,是人类社会需要共同面对的难题。在各国人员经贸往来频繁的今天,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战胜疫情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唯有通过团结、合作、共筑防疫屏障,才能不断降低疫情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

    2.中国三年抗疫取得哪些伟大成就?对人类作出哪些巨大贡献?

    新冠疫情发生三年多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强烈的历史担当和强大的战略定力,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和力量,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功避免了致病力较强、致死率较高的病毒株的广泛流行,有效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赢得了宝贵时间。三年多来,我国有效处置100多起聚集性疫情,筑起应对全球数波大流行的“防波堤”,新冠死亡率保持在全球最低水平,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人口大国成功走出疫情大流行的奇迹。同时,中国积极开展抗疫国际合作,发起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全球紧急人道主义行动,向100多个国家和多个国际组织提供数千亿件抗疫物资。中国最早承诺将新冠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率先支持疫苗研发知识产权豁免,最早同发展中国家开展疫苗生产合作、提供超过数十亿剂新冠疫苗,并且毫无保留地分享中国抗疫经验,为全球抗击新冠疫情贡献了中国力量。

    3.如何全面理解中国疫情防控策略的重大调整?

    以更小成本更短时间控制疫情,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影响,是我国疫情防控的目标。2022年底至2023年初,我国依据病毒特性变化、流行病学特征,主动对疫情防控政策作出重大调整,将新冠病毒感染由“乙类甲管”正式调整为 “乙类乙管”,疫情防控重心由防感染转向保健康、防重症。实践证明,这次防控策略的重大调整,既是科学防控的及时、必要之举,也是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长远之举。

    4.如何理性对待关于疫情防控的不同声音?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国内外关于疫情防控问题一直存在不同意见,这与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防疫原则有直接关系,也与人类对于疫情的认知水平和防控能力密切相关。受疫情持续影响,公众出现了疲惫、焦虑、紧张等情绪;中国防疫政策转段调整后,短期内社会上出现了许多不同声音。这些声音有的有一定必然性,有的则以偏概全、混淆视听甚至别有用心,企图用个别极端案例否定我国的整体防疫策略,抹煞几年来有目共睹的抗疫成就和重要国际贡献。我们既要理解抗疫三年来国家、民众、医护、基层等各方面所经历的艰难困苦,也要警惕将疫情问题复杂化;要进一步看清中国三年抗疫的伟大成就和疫情发展趋势,更加坚定信念信心。

    教学中,要紧密结合中国抗疫伟大成就,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由于全球疫情仍在流行,病毒还在不断变异,防控策略必须不断调整,但我们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要紧密结合社会及校园的抗疫感人事迹、先进典型,讲好中国抗疫故事,引导学生倍加珍惜抗疫斗争的重要成果,坚定必胜信心,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披荆斩棘、奋勇前进。

    五、深入了解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战略,强化融入国家重大战略主动意识,提升服务国家和人民的能力

    1.党的二十大为何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全面部署?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工作进行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并单独列章阐述,这是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深刻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强国崛起规律、对当今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特征、对未来世界发展大势的深刻洞察和把握,极具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三位一体推进有利于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相互协同和支撑,有利于更好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有利于更好更快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时,这一战略部署深刻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

    2.如何理解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战略与 大学生成才的密切关系?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需要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支撑。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国家重大战略

    需求就是大学生成才的努力方向、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导向。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学生,要从自身实际出发,深刻领会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战略带来的重大机遇以及对人才的更高要求,深刻理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大环境,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过程,同时也为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大舞台。

    3.大学生如何适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促进自身发展?

    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个人的未来与民族的未来紧密相连。当代青年只有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与社会进步同成长,才能得到自我完善和发展,实现人生追求。大学生应当主动了解、对标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毕业生可围绕国家重大需求选择就业,中低年级学生可根据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主动规划学业和职业目标,提升服务国家和人民的能力素质。

    教学中,要紧密结合党的二十大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部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所具有的特殊重大意义;要紧密结合我国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引导学生认识把握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历史机遇和主要挑战,自觉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重大需求和产业重大问题相结合,努力成长为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和综合国力提升的高素质人才。

    六、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积极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

    1.如何看待当前我国总体国家安全形势?

    党的二十大报告专章阐述了“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砥砺前行,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就业物价基本平稳,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人民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保持了经济社会大局稳定。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全面辩证看待我国总体国家安全形势,既看到总体形势平稳可控,也看到多方面的不足和风险,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对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可能导致的社会治理风险,科技“卡脖子”问题可能带来的产业链供应链风险,思想文化领域存在的意识形态风险,国际局势动荡引发的地缘政治风险以及金融能源风险等,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充分理解国家安全与大学生成长成才密切相关,自觉做国家安全的坚定维护者。

    2.党的二十大关于维护国家安全有哪些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

    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党和国家事业战略全局出发,对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作出了战略部署,为做好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要准确把握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统筹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夯实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基层基础,完善参与全球安全治理机制,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要认真落实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点任务,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3.大学生怎样有效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高校是青年学生的聚集地,社会关注度高,校园安全稳定关系到千万个家庭,是社会稳定的晴雨表。大学生以实际行动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既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需要,也是自身成长成才的需要,是爱国爱校的具体体现。要努力提高政治站位,强化风险意识,依靠组织优势,把安全稳定各项工作任务落实落细。

    教学中,要紧密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引导学生全面了解新时代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制度性安排和关键举措;要紧密结合学习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针对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困惑,引导学生理解校园安全稳定和社会稳定发展的密切关系,增强政治辨别力、价值判断力、道德责任感,合理合法表达诉求,加强个人情绪管理,培养阳光健康心态,不偏颇、不极端、不盲从、不跟风,防止授人以柄、被人煽动、被人利用、被带节奏,增强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思想意识和行动自觉。

    七、全面认识“一国两制”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积极拥护党中央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以及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战略和关键举措

    1.近年来“一国两制”取得哪些实践新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准确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坚持“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确保“一国两制”事业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行稳致远。近年来,中央政府推动香港澳门稳定繁荣的重大举措, 推动香港进入由乱到治走向由治及兴的新阶段,香港、澳门保持长期稳定发展良好态势,充分体现了“一国两制”的实践规律和光明前景。

    2.如何认识祖国完全统一的前景和当前形势?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党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两岸同胞血脉相连,“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是实现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对两岸同胞和中华民族最有利。我们始终尊重、关爱、造福台湾同胞,坚持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台湾是中国的台湾。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人自己的事,要由中国人来决定,尽管当前台海形势复杂严峻,但两岸统一的时、势、义始终在祖国大陆这一边。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牢牢把握两岸关系主导权和主动权,坚定不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3.大学生如何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作贡献?

    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反对分裂、维护统一的光荣传统。一个中国原则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是中国同任何国家发展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在祖国统一的历史大势面前,任何谋“独”企图和外部势力干涉都注定失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大学生要秉持民族大义、弘扬家国情怀,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同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作斗争。同时要勤学苦练、掌握过硬本领,为彻底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贡献力量。

    教学中,要紧密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春节团拜会上的重要讲话等,引导学生全面认识“一国两制”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深刻理解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创举是香港、澳门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安排,必须长期坚持;要紧密结合《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的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祖国完全统一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自觉做促进祖国统一的奋斗者、推动者。

    八、当今世界进入大动荡大变革时期,深刻把握世界格局演变的大趋势,保持战略清醒和战略定力,坚定不移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1.俄乌冲突对于国际格局产生了哪些深刻影响?

    作为1945年二战结束以来欧洲大陆爆发的最大规模的地缘战略冲突,不仅给欧洲而且给全球战略稳定都带来巨大冲击,美西方利用该冲突持续拱火,使俄乌冲突日趋长期化,加剧了集团对抗风险, 也给世界经济特别是全球能源安全和粮食安全带来严峻挑战,使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的结构性矛盾更加尖锐突出。对于俄乌冲突,中国坚定坚持基于两点论的积极中立立场。一方面,所有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必须得到尊重和保障;另一方面,所有国家的合理安全关切和重大安全利益,都必须得到尊重和公正合理解决。是以对抗还是对话方式尽快结束冲突实现和平,不仅事关冲突双方人民和国家的根本福祉,而且事关如何建立战后公正合理的欧洲安全秩序和国际安全规则。

    2.如何认识美西方“逆全球化”“去中国化”背后的冷战思维及危害?

    美国裹挟一些西方国家对华实施以高科技封锁打压为目的的一系列“脱钩断链”措施,使得经济全球化潮流受到进一步严重干扰,进一步助长了“逆全球化”“反全球化”潮流,一方面,给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带来新的严峻挑战,另一方面,也给世界经济乃至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冲击,特别是美国以及若干西方国家以“泛国家安全”作为政治工具,把芯片等高端制造业产品武器化,严重扭曲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使得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加剧,下行压力加大,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体系面临被割裂的巨大风险。面对美西方出于冷战思维的对华“脱钩断链”措施,中国的应对是:更加坚定不移地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在继续扩大以商品、资本、技术等跨国界流动为主的“要素型开放”的同时,更加积极地稳步推进以机制、体制、规则等跨国界对接为主的“制度型开放”,让中国经济的大门越开越大,让中国经济更深更紧密地融入全球化经济体系中去,粉碎美西方对华“脱钩断链”的图谋。让中国的发展更好地依托世界的发展,让中国的发展为世界发展提供更加强劲的动力。

    3.中国关于推动构建美好世界有哪些核心主张和战略举措?

    中国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深刻和迅速变化的时代,致力于同世界各国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摒弃横行了几百年的“丛林法则”,推动世界各国合作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一是着重搞好与主要大国的外交关系,推动中美关系重回健康稳定发展轨道,深化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加强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二是践行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同所有周边国家发展好邻居好伙伴关系;三是进一步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推动全球的包容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四是在战后国际秩序进入新旧转换的历史过渡时期,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完善,大力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坚实基础。

    教学中,要紧密结合中国关于解决乌克兰危机的立场政策,引导学生全面了解乌克兰危机的真正根源,理性看待世界局势深刻变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认清美西方冷战思维和霸权逻辑的实质和危害;要紧密结合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当今世界格局演进中的“变”与“不变”,认识和理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不可扭转的历史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目录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

    [3]习近平:《论党的青年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

    [4]《中国共产党章程》,人民出版社,2022年。

    [5]《习近平外交思想学习纲要》,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21年。

    [6]《总体国家安全观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2年。

    [7]《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人民出版社,2022年。

    [8]习近平:《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求是》,2022年第5期。

    [9]习近平:《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强》,《求是》,2022年第9期。

    [10]习近平:《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题》,《求是》,2022年第10期。

    [1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22年第15期。

    [12]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求是》,2022年第22期。

    [13]习近平:《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二十五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2年7月2日。

    [14]习近平:《共迎时代挑战 共建美好未来——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七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2年11月16日。

    [15]《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人民日报》,2022年4月26日。

    [16]《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李克强李强作重要讲话 赵乐际王沪宁韩正蔡奇丁薛祥李希出席会议》,《人民日报》,2022年12月17日。

    [17]《中国对全球抗疫合作的重要贡献有目共睹》,《人民日报》,2022年12月20日。

    [18]《牢牢掌握抗疫的战略主动权——同心抗疫三年综述》,《人民日报》,2023年1月8日。

    [19]《中国战“疫”进入新阶段——我国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措施纪实》,《光明日报》,2023年1月9日。

    [20]《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日报》,2023年2月8日。

    [21]《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 听取近期新冠疫情防控工作情况汇报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人民日报》,2023年2月17日。

    下一篇:2022年下半年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